
 
  
   
	阴道分泌物检查是妇科常规项目,主要用于评估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状况,其核心内容、检查流程、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如下: 
	一、检查核心内容 
	外观与性状 
	正常:白色稀糊状或蛋清样,无气味,量随月经周期变化(排卵期增多,经前减少)。 
	异常: 
	黄色/黄绿色脓性:提示细菌感染(如淋球菌、衣原体)。 
	豆腐渣样:霉菌性阴道炎典型表现。 
	泡沫状:滴虫性阴道炎特征。 
	血性或褐色:需警惕宫颈癌、子宫内膜癌或宫颈息肉。 
	酸碱度(pH值) 
	正常范围:3.8-4.5(弱酸性,抑制病原菌繁殖)。 
	异常:pH值>4.5可能提示细菌性阴道病或滴虫感染。 
	清洁度分级 
	Ⅰ-Ⅱ度:正常(乳酸杆菌主导,少量上皮细胞)。 
	Ⅲ-Ⅳ度:异常(白细胞/杂菌增多,提示炎症)。 
	病原微生物检测 
	滴虫:直接镜检发现活体滴虫可确诊滴虫性阴道炎。 
	霉菌:检测菌丝或孢子(如白色念珠菌)。 
	细菌性阴道病:线索细胞阳性或胺试验阳性(释放鱼腥味)。 
	其他:支原体、衣原体、淋球菌培养(针对性传播疾病筛查)。 
	细胞学检查 
	观察上皮细胞、炎性细胞及异常细胞(如核异质细胞,可能与HPV感染相关)。 
	二、检查流程 
	样本采集 
	患者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,医生用窥器暴露宫颈。 
	用无菌棉拭子采集阴道后穹窿或宫颈管分泌物,避免润滑剂污染。 
	特殊情况:怀疑宫腔感染时,需经宫颈插管抽取羊水(需严格无菌操作)。 
	实验室检测 
	湿片镜检:直接观察滴虫、霉菌、线索细胞。 
	革兰染色:区分乳酸杆菌与杂菌,评估清洁度。 
	培养法:鉴定支原体、衣原体等难检测病原体。 
	化学检测:pH试纸、胺试验(快速辅助诊断)。 
	三、检查前注意事项 
	时间选择 
	避开月经期(经血干扰结果),最佳时间为月经干净后3-7天。 
	急性感染期(如发热、严重腹痛)需优先治疗后再检查。 
	行为禁忌 
	检查前24小时避免性生活、阴道冲洗、用药(如栓剂、洗液)。 
	避免使用阴道润滑剂或避孕套(可能残留精液或杀精剂)。 
	个人卫生 
	检查前可清洗外阴,但勿冲洗阴道内部(可能冲走病原体)。 
	穿宽松衣物,便于检查时暴露私处。 
	四、临床意义 
	炎症诊断 
	明确阴道炎类型(细菌性、霉菌性、滴虫性),指导针对性用药。 
	评估慢性宫颈炎、子宫内膜炎等上行感染风险。 
	性传播疾病筛查 
	检测支原体、衣原体、淋球菌,预防盆腔炎、不孕症。 
	肿瘤预警 
	血性分泌物伴异味需警惕宫颈癌、子宫内膜癌。 
	结合宫颈细胞学检查(TCT)和HPV检测,提高癌前病变检出率。 
	生育功能评估 
	反复流产或不孕患者需排查阴道菌群失调(如细菌性阴道病)。 
	五、结果解读与处理 
	正常结果:无需特殊处理,保持外阴清洁即可。 
	异常结果: 
	细菌性阴道病:口服甲硝唑或阴道用克林霉素。 
	霉菌性阴道炎:局部使用克霉唑栓剂或口服氟康唑。 
	滴虫性阴道炎:性伴侣同治(甲硝唑全身用药)。 
	支原体/衣原体感染: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(如阿奇霉素)。 
	癌变风险:血性分泌物需进一步行阴道镜、活检或肿瘤标志物检测。 
	六、日常预防建议 
	卫生习惯:每日清洗外阴,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。 
	性生活安全:正确使用避孕套,减少性传播疾病风险。 
	避免过度干预:不盲目冲洗阴道或长期使用抗生素(破坏菌群平衡)。 
	定期筛查:有性生活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(含白带常规)。
